改革调研
司法改革
导语:
“惟改革者进,惟创新者强”。基层法院是人民法院改革创新的沃壤。2021年,南京中院党组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,全面激发基层创新活力,鼓励、引导和支持基层从工作实际出发,敢于先行先试,勇于探索实践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一年来,南京基层法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,亮点频出、精彩纷呈,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扩大,为全市法院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。小编总结整理了南京基层法院2021年度十大工作创新,快来看看都有哪些新举措:
江北新区法院
新建“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解纷平台”
2021年,江北新区法院自贸区法庭创新建立“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解纷平台”,积极服务新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,获评“全省法治市场建设优秀实例”。该平台具备四大功能即:评估引导功能,根据纠纷的类型和特点,将纠纷评估引导到调解、诉讼、仲裁等三类程序中最适宜的程序内解决;程序衔接功能,实现调解、诉讼、仲裁三种程序的有效转换,并为调解、仲裁的保全、执行提供有力支持;辅助保障功能,在域外法查明、外语翻译、纠纷化解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,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;适法统一功能,确保案件在诉讼、仲裁、调解中保持适法的统一。相关经验做法被《人民法院报》《江苏法治报》《南京日报》等媒体深入报道。
玄武区法院
创设“紫金”少年家事协同保护中心
2021年,玄武区法院牵头与南京市妇联、南京公证处、南京市律协等十个市区单位,共同设立“紫金”少年家事协同保护中心,构建“专业家事审判+家事纠纷调解+多元社会力量参与”的未成年人保护联盟,形成了“法官、调解员、心理咨询师、社会组织”等多方主体参与,贯穿“诉前、诉中、诉后”等三个阶段的“N+3”未成年人全方位、多角度保护机制。一年来,该中心在辖区成立少年法学院2所;月均开展校园法治宣传3次,受众超过1万余人。相关经验做法被《人民法院报》、人民网以及省市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。
建邺区法院
建立“探望权”家事纠纷多元联动化解模式
2021年,针对探望权纠纷“难调、难判、难执行”的突出问题,建邺区法院与区妇联、建邺公安分局等7家单位联合出台《关于建立探望权保护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》,围绕和谐亲情关系恢复建立,创新建立多元联动保护模式,实现了保护力量协同化——七家单位一体联动;保护方式多样化——诉讼审理、公安协查、诉前调解、家事调查、心理疏导等综合施策;保护纬度全程化——诉前、诉中、诉后各阶段全面覆盖。去年,该院联合开展家事调查5次,妥善化解涉探望权疑难纠纷8件。《人民法院报》对相关做法经验深入报道,《学习强国》《江苏政法》等平台予以转载推广。
秦淮区法院
“四抓”并举精铸“854”执行模式升级版
2021年,秦淮区法院通过“四抓”并举精铸“854”模式迭代升级版,全年首次执行案件平均结案天数等指标位居全市首位、全省前列。“四抓”即:一抓执行一站式建设,推出“24小时执行自助服务”,建立集中接待制度;二抓繁简精准分流,形成立案首谈一次分流、集中查控二次分流;三抓财产处置规范化,引入司法拍卖“智槌系统”,建立执行案款“五级审批把关”和“线上线下”双重审批制度;四抓终本案件严格管理,设立终本案件管理组,建立实质审查、动态管理以及恢复执行机制。相关做法受到最高法院充分肯定,并被市法院《司法改革典型案例选编》刊登。
雨花台区法院、浦口区法院、鼓楼区法院
培塑“希望树”“润心工作室”“星光普法”特色品牌
2021年,雨花台区法院强力推进“希望树”少家审判品牌建设,携手12家单位组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社会治理联合体,为当事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290次,建立案涉未成年人“希望树”成长档案106件,提供专项家庭关爱服务315次,定向帮扶未成年人525次。工作经验被《人民日报》《人民法院》刊载推广,并受到最高法院充分肯定。浦口区法院创建“润心工作室”,在少年家事审判中全流程引入心理疏导,探索构建“法官+心理咨询师”审判新机制,借助心理咨询师专业优势加强情感疏导及修复,促进少家案件和谐化解。相关做法被市法院《司法改革典型案例选编》以及学习强国等平台刊登;1个实践案例入选南京政法网格员十佳案例。鼓楼区法院建立“星光普法志愿者”队伍,常态化进校园开展“法律伴我成长”等系列普法活动,组织“法治第二课堂”“未成年人保护”“网络安全”“民法典”等主题普法宣讲10余场次,举办法院开放日活动15次,受教育学生1000余人。
江宁区法院
“三个一”举措妥善化解劳动人事争议
2021年,江宁区法院进一步深化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处中心建设,升级推出“三个一”举措即:“一站式”提供便捷服务,由劳动、司法局、仲裁及法院等部门立足自身职能,分别为当事人提供便捷服务;“一体化”纠纷调处化解,由各部门联动配合,协同合力化解劳资双方的矛盾纠纷;“一盘棋”提升治理能力,健全裁审对接、信息共享、业务培训等工作机制,增强纠纷调处化解的专业化能力。一年来,该调处中心累计接访人员18960人次,受理案件18273件,其中调解结案14997件,有效调解率82.07%。该院被省法院评为全省法院类型化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先进集体。
溧水区法院
设立调裁快审中心助力基层社会治理
2021年,溧水区法院在该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平台新建调裁快审中心,通过与社会各方资源力量的嵌入式、深度化合作联动,高质量推进诉前调解和简案快审工作,形成了“全要素、全流程、全周期、全联动”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模式,取得了社会矛盾纠纷无差别受理、全链条化解、协同化治理的良好效果,有力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。去年,该中心受理速裁案件1771件,结案1657件;新收诉前调解案件4231件,结案4219件,调解成功率居全市基层法院首位,被省法院评为全省法院物业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先进集体,相关经验做法被省法院《工作简报》刊发推广。
高淳区法院
开发应用“群众身边的e法官”小程序
2021年,高淳区法院积极开发应用“群众身边的e法官”小程序,为辖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线上司法服务。该小程序简洁设置“我要咨询、热点提醒、e调解院、个人中心”四项功能,广大群众通过手机扫码、小程序搜索等方式进行实名认证后,即可通过文字、语音、照片等多种方式操作使用。该院还建立了8个由“1名分管领导+1名庭室长+1名法官助理”组成的咨询答疑小组,通过“咨询-答复-追加咨询-再答复”的方式,有效满足人民群众“线上答疑、线上解纷、线上普法”的新需求。学习强国、中国法院网、江苏法治报、江苏经济报等媒体平台予以广泛报道。
江宁开发区法院
探索民商事案件“类型化+穿透式”繁简分流机制
2021年,江宁开发区法院探索建立民商事案件“类型化+穿透式”繁简分流机制,按照商事、房地产与劳动争议、知识产权与少年家事等3大“类型”组建3个速裁团队,并分别对应建立3个繁案审判团队。新收案件由速裁法官筛查后,将繁案分流至对应的审判庭;负责审理繁案的审判庭在业务上也可以“穿透”部门界限直接对速裁团队进行指导、统一裁判尺度。去年,该院共审结民商事速裁案件5249件,占审结民商事案件的60.40%;平均审理天数42.54天,同比缩短28.65天;民事案件调撤率60.48%,排名全市基层法院第二,被省法院评为“全省法院类型化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先进集体”。
六合区法院、栖霞区法院
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促推执行案件提质增效
2021年,六合区法院以“四注重”为抓手,建立执行“全流程”长效机制。一是注重内挖潜能优配置。优化快执团队、繁案团队、终本团队及执行指挥中心人员配置,引入“质检员”模式,提升案件质量;二是注重向外借力强联动,加强与公安、工商、税务、招投标等部门合作,扩展加大联合惩戒范围力度;三是注重靶向发力精准化,针对企业、个人等不同被执行人的实际情况,分类施策精准执行;四是注重运用“执转破”消积案,出台实施意见,并组建“执转破”审判团队,运用破产手段消化执行积案。相关经验做法被省法院《工作简报》刊发推广。栖霞区法院着力推进“执转破”工作,从执行局和民二庭法官中抽调精干力量,成立“执转破”专门化团队,并建立健全破产审查、移送交接、协同配合等工作机制,提升“执转破”工作效能。去年,该院受理“执转破”案件21件,涉案金额12亿余元。相关工作经验在全市法院交流推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