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法院动态
近年来,非法集资案例频繁见诸媒体,严重扰乱金融秩序,群众稍有不慎就陷入泥潭,难以脱身。为进一步打击与防范非法集资,做好常态化宣传,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,引导群众远离非法集资,国务院处非联办确定每年6月15日为防范非法集资集中宣传日。
6月15日上午,栖霞区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赵丽、张文娟及法官助理潘芳芳、张杰鑫前往紫东国际创意园开展防范非法集资现场宣传活动。通过法律咨询、分发反非法集资宣传手册等形式,结合非法集资典型案例,提高群众“不组织、不协助、不参与非法集资”的意识和防范非法集资的能力。园区内的现场参与人员多为家庭“顶梁柱”,通过集中宣传,他们纷纷表示,一定会“守住钱袋子,护好幸福家”。
非法集资常见四大套路
1.装点公司门面,营造实力假象
不法分子往往成立公司,办理工商执照、税务登记等手续,貌似合法,实则没有金融资质。这些公司或办公地点高档豪华,或宣传资金背景,或投入重金通过各类媒体包装宣传,或在高档场所举行推介会、知识讲座,邀请名人、学者站台造势,展示各种奖项,欺骗性更强。
2.编造投资项目,打消群众疑虑
从过去的农林矿业开发、民间借贷、房地产销售、原始股发行、加盟经营等形式逐渐升级包装为投资理财、财富管理、金融互助理财、海外上市、私募股权等形形色色的理财项目,并且承诺有担保、可回购、低风险、高回报等。
3.混淆投资概念,加大识别难度
不法分子有的利用电子黄金、投资基金、网络炒汇等新的名词迷惑群众,假称新投资工具或金融产品;有的利用专卖、代理、加盟连锁、消费增值返利、电子商务等新的经营方式,欺骗群众投资。
4.承诺高额回报,编造“致富”神话
高利引诱,是所有诈骗犯罪分子欺骗群众的不二法门。不法分子一开始按时足额兑现先期投入者的本息,然后是拆东墙补西墙,用后来人的钱兑现先前的本息,等达到一定规模后,便秘密转移资金,携款潜逃。
非法集资五大新趋势
1.互联网成为主阵地。非法集资活动逐渐向网上网下联动、进家入户营销、移动支付演变,风险传播速度更快、隐蔽性更强、社会危害性更大。
2.离散型、隐蔽性明显。由原来的一地一市的实地经营,转向离散化的线上经营,注册地、经营地、资金流向地、投资人所在地分散割裂,跨省、跨域甚至跨境传播已经成为常态。
3.新业态涌现。一些新型经营业态迎合普惠金融、互联网金融的呼声迅速兴起,打着元宇宙、NFT、虚拟货币等新概念实施的非法集资开始冒头,部分纯粹搞诈骗、集资、传销的“伪创新”也混杂其中,部分领域内的风险不断积累。
4.由实体向虚拟、单一向复杂转变。非法集资逐渐脱离了实业,泛金融化特征比较明显,有的包装成形形色色的理财产品,有的借助消费返利、虚拟货币、金融互助等新型模式,同时还呈现出与传销、诈骗复合交织的趋势。
5.追逐热点、攀附政策。“时髦概念+政策捆绑+高大上包装”已经成为非法集资吸引资金的“黄金三要素”。如当下热门的共享经济、区块链、要素市场、5G网络、碳中和等概念,先后都成为非法集资的“马甲”。
五招简单分辨非法集资
第一招 对照银行贷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回报率是否过高。对于明显超出常规的高利回报,尤其要提高警惕,审慎选择。
第二招 通过政府网站查询相关企业是不是经过国家批准的合法的上市公司、是不是可以发行公司股票、债券等,如果不具备发行、销售股票、出售金融产品以及开展存贷款业务的主体资格,就涉嫌非法集资。
第三招 通过查询工商登记资料,查明相关企业是否是经过法定注册的合法企业、是否在核定的经营范围内经营等。
第四招 一些影响较大的非法集资犯罪活动,相关媒体多会进行报道,要通过媒体和互联网资源,搜索查询相关企业违法犯罪记录,防止不法分子异地重犯。
第五招 对亲朋好友低风险、高回报的投资建议和反复劝说,要多与懂行的朋友和专业人士仔细商量、审慎决策,防止成为其发展下线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