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媒体报道
□ 王丽华
家长里短、邻里纠纷、物业矛盾……作为拥有近10万人口的区域,同时也是南京市规模最大的保障房片区所在地,马群街道长期以来面临着基层矛盾纠纷这一社会治理难点。然而今年1—6月,马群街道万人成讼率从万分之41.2显著下降到万分之26.5,同比下降了近15个点。
有话好好说,有事好商量。近年来,马群街道在党建引领下,用多元解纷机制的“新处方”,抓前端、治未病,最大程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、解决在萌芽状态,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,提升了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,探索出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马群实践。
立案前先调解,成功化解近千件纠纷
今年年初,马群街道某小区十几户居民对物业服务不满意,拒交物业费。物业公司则以违约为由,一纸诉状将业主告到栖霞区法院。
法院受理后,马群街道“心宁栖和”多元解纷诉调对接工作站主动对接,将案件分流到街道进行诉前调解。栖霞区法院派驻的人民调解员把双方拉下来坐一起沟通,运用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,逐步引导双方从对立走向对话。区司法局派驻的律师现场释法答疑,明确了业主和物业公司的权利与义务。
经过一周数轮调解,双方态度有所软化。业主们认识到了拒付物业费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,物业公司也意识到提升服务质量的必要性,原本上升到诉讼案件的矛盾在街道圆满化解。
这是马群街道最常见的物业纠纷。马群街道矛盾纠纷多,司法需求高,社会治理难度大,以物业纠纷为例,栖霞区存量物业合同纠纷逾万件,其中马群街道占4000件。
“现在人们法治意识提升,诉讼需求高涨,为了几百块来花几个月打官司的情况屡见不鲜。一方面,在基层家长里短虽然是小事,却是老百姓当下的大事。但另一方面,普通纠纷占用了大量的司法资源,使得真正复杂矛盾纠纷难以得到高效解决。”栖霞区法院立案庭庭长朱睿说。
人民调解被称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“第一道防线”,马群街道在全区率先探索一条多元解纷的新路径。栖霞区司法局马群司法所所长朱宏伟介绍,2018 年街道与栖霞区法院、区司法局共同成立“多元解纷诉调对接马群示范点”,探索创新非诉纠纷解决机制。区法院选聘专职人民调解员驻点开展诉前调解,区司法局驻点公益律师提供法律咨询、纠纷预诊,共同提供高效、便捷、低成本的解纷途径。
新机制的建立更是多方共赢的一次尝试,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,有效地缓解了法院审判工作压力,也为法院集中时间和力量处理较为复杂的案件创造条件。示范点成立以来,栖霞区法院新收各类民商事案件呈下降态势,示范点也升级成为“心宁栖和”多元解纷诉调对接工作站,发展为“一站式”基层法治服务综合体。近两年,工作站受理栖霞法院分流的物业合同纠纷案件1250件,调解成功967件,调解成功率超77%,有效维护了辖区社会稳定。
纠纷就地化解,基层“末梢”变治理“前哨”
在马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有一间特别的办公室——唐书记个人调解室,是社区居民陈述矛盾最多的主战场,也是社区调解的主阵地。
去年夏天,马群东郊临时农贸市场的31家租户,集中前往马群街道办事处要讨个说法。该农贸市场本是地铁建设过渡阶段的产物,如今存在重大安全隐患,按照规定必须关停,但承租方与租户就合同、押金、赔偿等问题难以达成一致,矛盾激化升级。
社区党委书记唐承军第一时间赶到现场。大家一看有书记出面,态度有所松动,矛盾化解迎来转机。面朝着租户们坐一排,唐承军首先安抚大家的情绪,晓之以理动之以情,普及法律条款。“我第一时间想的是,要最大程度避免矛盾激化,避免‘民转刑’”。
同时,唐书记个人调解室的调解员们纷纷出动,与农贸市场管理方、街道科室相关部门、租户在调解室进行四方协商,最终明确所有商贩将优先安置在花岗、南湾营片区农贸市场,继续从事个体经营,保障大家的生活来源。这场拉锯战持续了38天,最终顺利收官,所有租户安置到位,临时农贸市场被及时拆除。
从家长里短到邻里矛盾、经济纠纷,马群社区群众矛盾多样化。社区汇集了保障房、学校、部队、养老院、园区等,人员结构复杂。这间以书记个人名义成立的调解室,唐承军是第一责任人,凭借信服力和影响力,在化解基层矛盾上有着先天优势。有问题,找书记,成了社区居民的默契。
在矛盾调解的实践中,唐承军得出了自己的体会,“跟老百姓讲事情,单纯依靠法律条文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。要情理法融合,既维护法律的尊严,又照顾到群众的情感,才能将法理深入人心,从而有效地化解矛盾。”
把调解力量前移,是诉源治理的关键。第一时间、第一现场,从事件发生的源头去干预,及时解决问题,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和扩大。“法院是矛盾纠纷解决的最后一道防线,到了法院很多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了。许多居民间的矛盾纠纷不能仅依靠法院解决,柔性的方法有时效果会更好。很多时候当事人双方不是一定要起诉,只是双方僵持住了,需要一个中间人做个桥梁,各退让一步,问题就解决了。”唐承军介绍,近年来社区先后被评为栖霞区“优秀无讼社区”、南京市村(社区)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、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。
社区是最基层的社会管理单元,近年来马群街道花大力气加强社区建设,培训调解员、法律明白人。“基层解纷网络在信息采集、化解矛盾等方面有着特殊作用,群众有矛盾纠纷他们第一时间感知,有效延伸工作触角,提早预防群体性、突发性纠纷发生。”马群街道政法综治科负责人说。
马群街道还建立了风险研判机制。每半个月进行一次风险摸排,从各个社区网格员和街道相关科室收集居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,适时召开风险研判会,提供化解建议、推进事项处置,并做好追踪落实。从源头化解矛盾、靠前解决纠纷,及时疏导、系统处置,掌握风险隐患化解的主动性、协同性、针对性,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、维护社会安全稳定。
庭审开进街道,审理现场变法治教育课堂
一枚国徽、一张桌子、一把法槌,就地开庭。
近期,在马群市民中心巡回法庭,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庭审。法官特意把庭审从区法院“搬”过来,当事人双方相对而坐。原告业主家里马桶反复外溢污水,要求物业公司承担赔偿责任。
庭审现场,参加旁听的还有各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、社区调解员、街道综治办工作人员、人大代表以及居民,加起来有几十个人,坐得满满当当。法槌声落后,双方当事人纷纷出示案件证据,辩论环节物业公司和业主据理力争。近三个小时的庭审结束,原被告席间恢复平静。最终法院判决物业公司承担业主损失70%的赔偿责任。
快立、快审、快执,这是巡回法庭的基本特点。这场庭审过程也是一堂法治教育课。栖霞区法院表示,考虑到该小区多为高楼层住宅,同类案件屡有发生,所以在案涉小区所在的马群街道巡回法庭公开开庭审理,当庭以案释法。
在马群街道,每年都会现场审理几场典型案件。适时选择典型案件进行巡回审理、示范诉讼,并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组织街道各社区调解委员会成员、街道综治、信访、司法工作人员以及辖区居民观摩旁听,同时结合案例开展系列普法讲座,系统讲解各类纠纷表现形式、典型手段和危害后果,整体提升辖区居民法治意识。
“巡回法庭公开审理的案件,都是群众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。大家现场感受往往比一段视频、一段审判文字来得更加深刻。居民们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司法的权威氛围,同时拉近法官与居民的距离,直观了解法院审理案件过程,普及了法律知识。”马群街道相关负责人说。
审理一案、警示一片、教育一方。区法院根据区域纠纷特点,有针对性地定期到马群街道、社区进行法治宣讲,街道、社区亦可根据自身需要向区法院提出申请,邀请法官前往当地进行法治宣讲,营造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