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法院动态
站在入额法官岗位满一年的节点回望,法徽的重量早已化作案卷批注里的字字千钧、庭审倾听时的句句入心、判决书页上的笔笔铿锵,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,熔铸成“司法为民”的信仰勋章。

一、在百态案件中,触摸“公正”里的民生温度
从几百元的房屋租赁纠纷到上百万元的企业商事纠纷,从农民工攥在手心的欠条到创业者眼中的合同条款,这一年我审理的案件像社会生活的万花筒,却都指向同一个内核:群众对“说理处”的期盼,对“解难题”的渴望。
记得审理过的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,原告是一位从山东专程赶至南京开庭的农民工,被告是拖欠了几年劳务费的小老板。
原告眼眶红红、几度哽咽,“这三万块劳务费已经拖欠多少年了,被告每次都说给钱都没给。我从老家赶过来起诉还需要支出交通费、住宿费,他再不还,我就撑不下去了”。我忽然懂得,法槌落下的不仅是是非曲直,更是一个家庭的生计与希望;当被告解释“不是赖账,是真的周转不开”时,我更明白,司法不仅要“断案”,更要“解结”。
三次背对背调解促成的分期还款协议里,有原告放弃利息的体谅,有被告承诺履约的诚恳,更有司法者对“案结事了人和”的执着。只有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,才更容易了解双方争议背后的真正诉求,双方对赔偿金额的寸步不让,更多地是对“争一口气”的执拗,查明案件事实是根本,疏导双方的情绪亦是定分止争的关键。
司法如同一座桥梁,一头连着规则之治,一头连着人心向背。公正是桥墩,确保桥梁稳固;温度是桥面,让通行者感受温暖。唯有二者兼具,司法才能真正成为守护公平正义的坚固防线,成为群众心中值得信赖的“公道所在”。
二、在连轴转的忙碌里,读懂“效率”背后的使命担当
这一年,晨光中的法庭与深夜里的灯光,成了最熟悉的伙伴。
审判正义不仅要实现,更要以看得见的速度实现。我深知,效率不是简单的速度,而是对当事人“迟来的正义非正义”的郑重回应。
提高审判效率的前提是保证案件质量,这就对审判团队业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,而办案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练就,作为法官我时刻保持学习状态,特别是对新类型案件,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,关注新兴领域动态,学习相关法律法规,才能精准把握裁判规则和裁判尺度。
在工作方法上,我主动向有经验的法官不断学习,掌握庭审节奏,推行要素式庭审,让举证质证聚焦核心争议;坚持“能调则调、当判则判”。对于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小额案件,通过调解及时履行完毕,或者在7日内完成审结并督促履行。
当然,提高审判效率,还离不开良好的团队协作和默契,这就需要团队成员互相信任,尽心尽力。作为法官我首先以身作则,做好分内工作,明确团队分工,时刻关注团队工作的进度,深挖团队潜力,保障团队高效运转。
每天的忙碌里,藏着的是“让公平正义跑得更快”的使命——因为每早一天结案,当事人就早一天卸下奔波的疲惫,早一天拥抱生活的安宁。
三、在声声“感谢”中,锚定“初心”不改的方向
一年间,法槌起落近千次,见过胜诉者的喜极而泣,听过败诉方的沉默低头,也遇过对程序的不解追问,但最触动心弦的,始终是结案时那句朴实的“谢谢法官”。这几个字比任何荣誉都沉重,它是当事人卸下重担后的释然,是对“公正”二字的朴素认可,更是对我们“为人民司法”誓言的无声回应。
有当事人特意送来锦旗,说“没想到这么快就有结果”;有企业负责人感慨“判决让我们看清了底线,更敢安心经营了”。这些瞬间让我更加懂得,法官的价值不在高高在上的威严,而在俯身为民的真诚;不在惊天动地的壮举,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。
如今再抚法徽,金属的微凉里已融入掌心的温度,更沉淀下“择一事终一生”的笃定。这份底气,是对“定分止争”使命的深刻领悟,是对“司法为民”初心的始终坚守,更是对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的矢志追求。未来的路,或许有更复杂的矛盾待化解,有更疑难的案件需攻坚,但只要胸前的法徽依旧闪亮,心中的理想不曾褪色,便敢以赤子之心,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继续前行——让每一份裁判都闪耀正义的光芒,让每一次坚守都回应百姓的期盼,让“法官”二字,永远与责任同行,与使命相伴。